当前位置:首页 > 创业 > 正文

郑州及周边成暴雨大暴雨核心区,城市防汛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
  • 创业
  • 2025-09-11 01:16:55
  • 9

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我国多地频繁遭遇暴雨、大暴雨等极端气候的侵袭,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更是成为了这类极端天气的“重灾区”,2021年7月,郑州遭遇的历史罕见特大暴雨,不仅给城市交通、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,还暴露出城市防汛设施的不足和应急管理的短板,面对这一严峻形势,如何有效提升郑州及周边地区的防汛能力,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郑州及周边成暴雨大暴雨核心区,城市防汛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
郑州及周边地区暴雨大暴雨的成因

郑州及周边地区之所以成为暴雨、大暴雨的核心区,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不可分,该地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黄淮平原,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,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影响,水汽充沛,易产生强对流天气,地形因素也不容忽视,郑州地处豫西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,地势低洼,易形成局部强降水,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水系,导致城市“热岛效应”加剧,进一步加剧了雨水的汇集和排放压力。

历史案例回顾:2021年特大暴雨事件

2021年7月20日,郑州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,单日降水量突破了历史极值,据统计,郑州市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1.9毫米,创下了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新纪录,这场暴雨不仅导致城市内涝严重,还引发了山洪、河流超警戒水位等次生灾害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据官方通报,此次特大暴雨共造成河南省150人死亡、50人失踪。

防汛挑战与问题剖析

1. 城市排水系统滞后

郑州的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,老城区和部分新开发区域存在“看海”现象,在短时强降雨下,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,迅速积聚成涝。

2. 防洪设施不完善

除了排水系统外,郑州及周边地区的河堤、水库等防洪设施也存在一定缺陷,部分河堤年久失修,水库蓄水、调洪能力有限,难以有效抵御大流量雨水的冲击。

3. 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

面对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,郑州市的应急响应机制尚显不足,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、不准确,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不足,救援队伍响应速度慢等问题频现。

4. 公众防灾意识薄弱

长期以来,公众对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不足,自我保护意识薄弱,在遇到极端天气时,往往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和自救能力。

应对策略与措施建议

1. 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

针对城市排水系统滞后的问题,应加快老旧管网的改造和新管网的铺设工作,采用先进的雨水收集、处理和排放技术,提高排水效率,加强城市内涝预警系统的建设,通过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内涝风险区域。

2. 完善防洪设施建设与维护

加大对河堤、水库等防洪设施的投入力度,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加固,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河段和水库要重点治理,提高其蓄水、调洪能力,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,确保防洪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。

3. 健全应急响应机制

完善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、响应和救援机制,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,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、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市民,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建设,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调集资源进行救援,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,提高救援队伍的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。

4. 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

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,在学校、社区、媒体等平台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,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鼓励市民参与防灾减灾演练和培训活动,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
5.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

鉴于郑州及周边地区易受同一气象系统影响的特点,应加强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工作,建立区域性的防汛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,实现资源、技术和经验的共享,在关键时期组织联合演练和应急救援行动,提高整体防汛能力。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