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汽车 > 正文

水利部,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——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

  • 汽车
  • 2025-08-19 02:32:30
  • 4

近年来,全球气候变化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作为国家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抗旱的重要部门,水利部始终将应对极端突发事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,水利部近日再次强调,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,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。

极端突发事件的现状与挑战

水利部,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——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

近年来,我国及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事件频发,如超强台风、特大暴雨、严重干旱、极端高温等,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威胁,据统计,近年来我国因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千亿元,其中不乏因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、应急响应不及时而导致的严重后果。

以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为例,这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多地出现严重内涝、山洪和城市积水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这一事件暴露出在极端天气下的预警机制、应急响应、救援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。

水利部应对极端突发事件的举措

面对极端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,水利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:

1、完善预警体系:水利部加强了与气象、水文等部门的合作,建立了更加精准的预警系统,通过卫星遥感、雷达监测、自动站网等多种手段,实现对雨情、水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,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、准确地传递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。

2、强化应急响应机制:水利部制定了更加科学、高效的应急响应预案,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,在发生极端突发事件时,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,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。

3、提升工程防御能力:水利部加大了对防洪排涝、抗旱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,通过加固堤防、建设水库、疏浚河道等措施,提高水利工程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,加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,提升城市内涝的应对能力。

4、加强科普宣传和培训:水利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,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发放宣传资料、开展演练等方式,使广大群众能够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。

存在的问题与挑战

尽管水利部在应对极端突发事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:

1、预警体系仍需完善:虽然预警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,但仍存在预警信息传递不畅、预警精度不够高的问题,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,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,往往难以及时接收到预警信息,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极端天气现象,现有的预警模型和算法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。

2、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升:虽然应急响应机制已经建立起来,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反应速度慢、协调不力的问题,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,由于涉及部门众多、资源分散,往往难以迅速形成合力进行应对,一些地方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。

3、基础设施薄弱: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防洪排涝、抗旱等设施的抗灾能力较弱,在遇到极端天气时,往往难以有效抵御灾害的侵袭,一些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或老化严重,也难以应对突发的内涝事件。

4、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足:尽管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已经开展多年,但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不足,部分群众对防灾减灾知识了解不够深入,自救互救能力较弱,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和盲目行为。

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建议

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,提出以下建议:

1、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:加强与气象、水文等部门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;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;优化和完善预警模型和算法;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;加强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能力建设。

2、提升应急响应能力: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作战机制;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水平;提高应急响应的快速性和协调性;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;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;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。

3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:加大对防洪排涝、抗旱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;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;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;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和韧性水平;加强对老旧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工作。

有话要说...